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思政大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7月2日,皖西学院法学院“皖西小法郎”实践团赴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田野做课堂,用汗水写答卷,培育振兴热土新力量。
走好田埂基层路,莲塘盛开幸福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绿色振兴颖上行。位于颍上县夏桥镇毛桥村的安徽聚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锚定当地特色含沙土和颍河水源,携手政府合力打造“万亩莲园”。占地1.3万亩的莲园集种植、套养、观光旅游为一体,力求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深耕藕粉、藕片等农副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据负责人何强介绍,莲园正积极打造特色莲藕文化展览馆,修建藕塘栈道,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以鸭蛋产业妙笔,绘乡村振兴之画
“一颗小鸭蛋,带动大发展”。安徽龙耕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守传统红泥草木灰腌制工艺,创新全自动化烘烤技术,通过“公司+农村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利用特色产品“烤鸭蛋”,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水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据公司车间主任介绍,企业发展的初心是为了振兴家乡,因此吸纳了占比95%的本地员工,坚持与村民共种共养的上下游协同发展模式,带动家乡人民同走乡村振兴路。
企业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电商直播”的发展新路径,实践团队成员走进直播间,线上介绍烤鸭蛋的特色和优良品质,助力电商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力量!
龙头米业强引领,地标品牌焕生机
阜阳市是全国闻名的“百亿江淮粮仓”,7月4日,团队成员前往省级龙头企业——隆原米业进行参观学习。
隆原米业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前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工协作、联合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长期合作,提升产业效益;中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环节,实现生产环境智能检测、温度湿度实时调控、运输过程全程监督,打造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一体化发展;后端拓展线上线下销售途径,扩展销售市场,打造特色品牌“西田坡”,开展专业化、品牌化经营,优质大米销往全国,绿色大米产能达到10000吨,间接带动几百家农户共同致富,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稻蛙共养齐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
7月5日下午,团队一行来到位于颍上县双岗村的安徽颍尚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从一片稻蛙养殖的试验田,成长为占地1500亩的示范基地。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详细了解公司从养殖、销售再到粗加工环节的完整产业布局,还亲身体验牛蛙投喂工作,精细到投放时间的把控、饲料的投放量以及投放方式。
这一亲身的互动,让团队成员更深刻地感受到公司对于养殖环节的精细管理和对牛蛙品质的高标准要求。在专注养殖的同时,公司还兼顾粮食生产,每年能收获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实现了“一吨粮食一吨蛙”的双重效益目标。
双手编织富裕,针线助力振兴
7月6日,实践队员走进安徽益安服饰有限公司,工作车间机器轰鸣,一批批服装加工订单正火热朝天地生产。背靠颍上县夏桥镇徐家湾易地扶贫安置点,益安服饰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再就业,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负责人介绍,工厂代加工的服饰属于中高端,产品远销西班牙等地,下一步希望通过引进“全成型自动化针织机”,提高生产效率。在车间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亲身体验毛衣勾线检验过程,“一个小小的钩针竟然能拉动近10厘米的毛线,看着简单,其实很有技术含量”。实践队员王鑫蕊称。
“颍智兴农,水韵法行”。皖西学院法学院“皖西小法郎”实践团此次阜阳颍上行,实践队员深入基层、扎根乡土,与农民百姓同频共振,厚植三农情怀,练就兴农真本领,在实践中淬炼青春,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文/张一鸣 殷飞扬 图/胡健 汪潘睿 审核/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