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7月5日,皖西学院法学院“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 砥砺伟大征程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7月5日,团队前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重返当时的峥嵘岁月,全体成员在邓小平同志题词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主碑下,进行庄严宣誓,在这一刻,英烈与青年接力棒相接,强化对党、对红旗的信仰,加强心中的爱国主义,体会“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青年们将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山高而路远,上下而求索。团队成员随后前往新四军旧址,深入感受伟大精神中的地方印记,文物见证历史、承载历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从一幅幅画面、一张张照片中,真切地感受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等为新四军旧址而作的词均保留于云岭碑园,烈士们从未远去,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事迹永远是红色文化中的瑰宝,将激励我们广大青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面对艰难险阻。
响应普法号召 弘扬法治光辉
为进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发展,积极响应“普法、实干”的时代号召,7月6日至7日,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分别前往查济古名居、泾川镇、琴溪镇社区附近进行普法宣传及实地调研活动,成员们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填写调查问卷等多种宣传形式,向当地居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知识。通过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乡村环境,推动法治精神走进群众生活。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法律知识的窗口,还使团队成员对于自己未来法律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与认识。
体悟劳动之乐 留住美好乡愁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以乡村大地为课堂。7月8日,团队成员走进乡野画卷,前往黄村镇进行田野劳作。“夏日炎炎热气蒸,杂草莽长悄无声”,全体成员在黄村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挽起衣袖,卷起裤脚,深入田间地头,充当园艺师清理田野间的树枝杂草。在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改变了以往对于杂草的偏见、了解了杂草的生态价值,并学习正确的拔草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教诲:“青年在奋发向上的同时,脚下也要‘沾些泥土’”,实践成员穿梭于村头田间布满青草的小径,用脚步丈量土地,感受自然的魅力和耕耘的喜悦,青年一代的朝气、才气、正气已然汇聚成吹拂广袤乡村大地的浩瀚新风。
探索非遗匠心 树立文化自信
承非遗之韵、传文化之美、助乡村振兴。为期五天的三下乡日程中,团队成员前往宣纸文化园,从一张张薄薄的宣纸中见证非遗匠心;在油纸伞复杂精细的工序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亲手制陶的过程中感受古老记忆背后的温度与情怀;在每一笔墨痕的渗透下,都铭记着历史的印记;在近距离观看线装书制作中感悟典籍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承载刚柔并济的竹编文化中体验指尖编织的技艺,一砖一瓦,沉淀了岁月的绵长,一纸一墨,记录了历史的荣光,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青年欣赏和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皖西学院法学院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落下帷幕,整个过程,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团队成员坚定法治信念、弘扬志愿精神、磨练坚强品格,开展法律宣传服务活动、踏寻红色基因、体验劳作之乐,以传承古韵推动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投入国家的时代号召之中,以新时代青年昂扬的面貌去承担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用辛勤和汗水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美丽的华章。
(文/朱雨涵 图/简迅 审核/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