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
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三下乡”系列报道:皖西学院法学院赴泾县开展“以法惠民生,惓惓思非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4-07-11 浏览次数: 18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其继续流传和发扬光大,75日,皖西学院法学院“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以法惠民生,惓惓思非遗”社会实践活动,承非遗之韵,传文化之美,助乡村振兴。

宣纸轻展绘锦绣 宣笔细描写春秋

以纸为媒,传承“浆”心。75日,团队成员前往中国宣纸文化园,亲感“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古法匠心,细致观察从制浆到成纸的全过程,体验“一深二浅”的捞纸过程,亲临三丈三宣纸制作现场,从中感受到一张张薄薄的宣纸汇聚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实践团队采访了“大国工匠”周东红,在捞纸岗位上兢兢业业三十个春秋,择一事业尽终生,时代在变化,匠人们却用劳动的双手,默默将匠心薪火相传,不断推动当地宣纸产业发展,就像做好每一张纸的信念般,青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

寻梦徽州,走访非遗。团队成员78日前往三兔宣笔厂,亲眼见证时光留存的神奇东方画笔的制作流程,接连多道工序,深切体会“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的震撼,每一笔墨痕的渗透,都铭记着历史的印记,作为青年一代,更应有意识地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下去。

探索油纸伞文化 品鉴陶窑绘艺精

一竹一纸一桶油,半生半世半浮华。77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孤峰油纸伞作坊,寻找几十年来始终坚守传承的师傅郑国民,将油纸伞的色彩与正在发生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来,在十八道复杂精细的工序中深入体会“又见江南油纸伞,一抹橙黄印孤峰”的深厚底蕴,在保留中国传统伞式古色古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艺,呈现出民间的艺术特色。采访过程中,郑国民表示,在这里油纸伞并非只是一种工艺,更是一段关于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与泥为伴,与火相生。下午,团队成员前往琴溪陶窑村,沧桑的老屋、低矮的土墙、拙朴厚重的陶器,成员们在马师傅、陶师傅的指导下,一边亲身体验制陶过程,一边了解古代陶瓷制作的工艺和历史,通过陶器诉说一个又一个古老而绵长的故事,穿越时光,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古老记忆背后的温度与情怀。

竹编清雅显匠心 线装古韵藏智慧

篾丝交集,一编一织。76日,团队前往查济古名居,与当地手艺人进行竹编学习,一根平平无奇的竹子通过选料、裁料、破篾、打磨等工序成为一条条薄薄的篾丝,在手艺人的指尖来回翻飞,手艺人默默地用双手编织着这些老时光记忆,用他们的身影和手艺留住这段看得见的乡愁,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8日,实践团队前往三希堂线装书文化园,置身于三千年典籍历史长卷之中,从甲骨文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全景展示了中华三千年典籍文化发展脉络和灿烂成就,经史子集俱备,文史哲科皆有,在非遗传承人张云芳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手制作线装书,沉浸式体验线装书的千年传藏之功,在亲身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非遗匠心,树文化自信,以传承之韵,育创新达人。一砖一瓦,沉淀了岁月的绵长,一纸一墨,记录了历史的荣光,法学院“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拉下帷幕,在沉浸式体验宣纸、宣笔、油纸伞等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的过程中,着重培养青年欣赏和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开拓视野对抗文化同质化趋势,品味文化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文/朱雨涵 图/简迅 审核/田旭)


Copyright © 2017 皖西学院法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云露桥西月亮岛 邮编:237012 电话:0564-3307500